证章小天地,中医大世界

个人简介
我的名字是贾茗萱,2007年7月生。
受家庭影响,我从9岁开始接触收藏。目前,已经收藏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医药题材的证书500余张、徽章1000余枚,这个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多的。
在我眼里,一枚枚徽章、一张张证书,或许不是冷冰冰的史学考证,而是被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实实在在拥有过。
2019年3月以来,我与父亲合著的“证章小天地,中医大世界”系列科普文章,已在专业微信公众号连载30多期,总字数超过20万。我们挑选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证章,介绍其背后的故事,既有严谨的文献研究,也有有感而发的评价。
2018年-2021年,我分别向湖北省武汉市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史馆捐赠个人收藏的中医药史料6件。其中捐赠给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叶开泰药号大型章,于2023年1-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。
2019年7-9月,我与父亲在上海大世界举办我国首次中医药证章专题展览,展出个人收藏的300件近现代中医药题材证章,参观人数超过5万,在业内产生极大反响。2019年7月27日新华网专访报道:“无声的证章 镌印着永不褪色的时代印记”。目前,部分展品在浦东新区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长期展出。
通过收藏,使我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,并且开展了考证工作。我撰写的首篇关于英国女传教士Hope Bell的徽章考证论文“A Silver Badge Shining a Hundred Years—— The Footprint of a British Female Missionary in China”,获2021年 Hi World 世界文化日2021中国站论文最佳作品奖,并代表中国参加美国 National History Day(NHD)全球赛。该文被主办方作为范文在公众号推荐介绍。在考证过程中,我通过邮件联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,该院档案管理员克服疫情影响,赴图书馆为我复制了65份从未公开过的照片、文件与信件,让我十分感动。2022年12月,作为唯一的中学生参赛者,该文获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一届“程之范医史论文奖”评选活动优秀奖。
除此以外,我还以第一作者撰写了三篇有关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证论文,并公开发表:
- 1. 七十七年前的“汉医应试票”[J].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20,18(21):110-112.
- 2. “京都达仁堂救苦还魂丹”银药瓶探析[J].中医文献杂志,2019,37(04):24-27.
- 3. 清末麒麟送子百家锁赏析[J].文物鉴定与鉴赏,2017(07):50-52.
中医药证章
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,古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理念、诊疗方法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,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。而这其中,有一类实物,具有特殊的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,却从未有过专门的研究,它就是证章。
证章有广义与狭义双重概念。广义的证章指证书与徽章;狭义的证章则单指徽章。徽章,英文作“medal”或“badge”。其中,“medal”,特指勋章或奖章,而“badge”,则统指“徽章”或“佩章”,是指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、职业、荣誉的标志,一般由金属制作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,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。而徽章第一次有文字记载,则见于《战国策•齐策一》:“秦假道韩魏以攻齐。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……章子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”但此处的徽章,与现在意义上的徽章,有着本质区别。它实际指的是旗帜。高诱注:“徽,炽名也……变易之,使与秦旗章同。”其后,在我国历代,徽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:有用于奖励的(如赏牌);有用于通行证明的(如腰牌);有用作识别标志的(如族徽);有用作调兵遣将凭证的(兵符)等。
到清代,徽章才真正具备了现代公认的含义。民国初年徐珂《清稗类钞•服饰•徽章》云:“徽,帜也。古以旗帜为旌别,故设徽章。今谓凡可为旌别之记号者,曰徽。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,暂用者以绸丝绫为之。”十九世纪,国际交往日益增多,许多国家对外国重要来宾,往往赠以该国勋章。然而,清朝政府按传统却是赠赐官衔、顶戴等,与国际惯例很不相宜。于是,清政府于光绪七年(1881)十二月颁布《奏定宝星章程》,设置“双龙宝星”勋章,专向外国人发放,这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具有现代意义的徽章。“双龙宝星”勋章外形为星状,图案仿照清朝国旗,以龙为标志。勋章共分五等十一级,等级用满文标于宝星之上,并镶嵌珠宝,以其颜色区分等次。授予勋章时,同时发给“勋章证明”作为凭证。宣统三年(1911)清政府又颁布《勋章章程》,将授予对象延展至文武百官和奏赏臣民,并设勋章局,专司颁赠勋章事宜。
民国时期,徽章使用达到历史高峰,可谓五花八门。徽章的用途也由奖励,发展为标识,内容涉及军政、党派、教育、卫生、体育、慈善、宗教、商业、农业、工业等;有以组织机构名义颁发的,也有以个人名义赠与的,种类繁多,名目不一。其中,医药卫生题材,特别是中医药相关学校、学术团体、行业组织等制作、颁发的徽章,占据了重要地位。如叶圣陶的《潘先生在难中》说:“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,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;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,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。”这里提到的“红十字徽章”,就是典型的由社会团体颁发的用于表示身份的标识。
新中国成立后,佩戴徽章已成为人民群众表达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标志之一。徽章使用的范围,进一步扩大,几乎出现只要是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就发徽章的常态。期间,以毛主席像章的影响力最为突出,发行种类有8万种之多。在中医药领域,则比较集中于各类中西医联合诊所、中医药学术团体、中医药(针灸)进修班、中药行业协会等,对于梳理、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药政策沿革具有重要意义。
徽章融绘画、书法、雕刻等艺术于一体,聚模压、烤漆、烧瓷、镶嵌、鎏金、珐琅等工艺于一身,可谓是千姿百态。它于方寸之间凝聚沧桑变幻,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。据前几年统计,目前全国的徽章收藏爱好者至少有20万人,其中专收毛主席像章的徽章迷就占到三分之一,随着徽章的新种类和价值不断发现,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。同时在徽章收藏界,细分专业已成为趋势。2011年1月18日,经中国收藏家协会、国家文物局同意,国家民政部批准,“中国收藏家协会徽章收藏委员会”更名为“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”;同时,如抗战、教育、科技、体育等各类专题性徽章展览也层出不穷。
而传世证书收藏,在收藏界比较集中于教育类题材,即各种毕业证书。相对徽章来说,证书的品种较少,主要包括毕业(结业)证书、会员证书、证明文件等。但在形式上,证书所显示的内容却较徽章更为丰富,如发证机关全称、发证机关负责人姓名、发证日期、证书所有者姓名(多数含籍贯、年龄等个人信息)、发证依据等,简明扼要、精准无误。在中医药领域,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术团体会员证书多数与徽章匹配;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则是中医进修班的结业证书与徽章配对。此外,部分证书时值新旧社会交替之际,其中的落款、税票等,有涂改、修正、旧物新用等变化,时代特征非常显著。
在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,积累下的医学典籍、药物医术等是当代中医药传承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,而对于证章则少人问津。相对于其它中医药文物而言,证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医药在教育、执业、组织、学术、文化、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,所展示的信息更加集中、更加精炼,可以较为准确地记录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,甚至可以起到断代、定性的作用。作者近年来通过走访考察,并与证章收藏界的专家进行沟通,普遍认为近现代中医药证章的存世量仅在几千件之内,即便有爱好者或中医药博物馆拥有若干,也多为收藏之用,无人深入探究,当属中医药领域的“冷门绝学”之一。此外,徽章体积小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不为人重视,又极易遗失;而证书多为纸质,容易遭受污损,且难以复原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由于历史原因,绝大部分印有民国标识的证章都被销毁,因此存世无多,抢救发掘的紧迫性极强,极有必要开展保护性研究工作,并结合中医医史文献、中国近现代史、美术、铸造、印刷等多学科经验,对近现代中医药证章的发行背景、形制、材质、工艺等多进行维度考证,有助于佐证、厘清相关历史时期中医药行业管理、教育机构、学术团体、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关键性信息;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掘部分未见史料记载的证章内容,开拓新的中医药史研究方向。
证章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更是历史上某个人曾经的生命见证。见证章,如见其人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。